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核心部分,实际运营中发现,单靠住房本身很难满足居民的完整生活需求。尤其是现在公租房大多建在城市近郊,居民日常办事、购物、通勤都得跑远路。后来我们尝试把公租房的规划运营和周边公共建筑(像社区服务中心、学校、小超市、公交站这些)结合起来,没想到效果超出预期 —— 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基础生活难题,还让原本只用来住的社区,变成了能满足多种需求的 “小生态圈”。下面就从实际落地的场景、能带来的实在价值,还有具体怎么推进这三方面,跟大家聊聊我们的做法。
接触下来发现,公租房居民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、刚到城市的年轻人,他们最在意的就是 “方便、实惠、好用”。所以我们围绕 “出门 15 分钟能解决大部分事” 这个目标,把公共建筑的应用分成了四个方向,都是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:
这类公共建筑是居民每天都要用到的,核心就是让大家少跑路、少花钱。我们做了这几类:
-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之前居民交租金、办合同续签,得跑到区里的政务大厅,来回大半天。后来我们在社区里设了便民服务中心,把政务代办、物业、快递收发甚至家政预约都整合到一起,还专门开了公租房专属窗口,居民有租房相关的问题直接在这就能问、能办。有个城市的项目做得更细,把便民服务中心和 “社区驿站” 合在一起,装了 24 小时自助机,交水电费、打租房凭证随时能弄,再加上每周 5 天有人在岗帮忙,现在居民办事平均时间从 1 小时缩到了 15 分钟,反馈特别好。
- 普惠型商业配套一开始有商户想进来开高端超市,我们考虑到居民的消费能力,没同意。最后引入的都是社区超市、生鲜菜场、早餐店、药店这些刚需业态,还跟商户约定好,蔬菜价格不能比周边市场高 10%,政府再补贴一部分租金,保证东西实惠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优先招公租房里的居民来上班,比如超市收银员、菜场摊主,这样居民既能就近购物,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,一举两得。
- 公共交通衔接设施公租房离市区远,交通是大问题。我们在社区入口规划了公交首末站,开通了 3 条接驳线,分别到地铁口、大型商圈和政务中心,早高峰 10 分钟一班。之前居民上班得转两趟车,现在直接坐接驳车到地铁,通勤时间平均少了 25 分钟,居民抱怨少了很多。
很多居民刚住进来的时候,身边没熟人,对社区没归属感。我们就通过公共建筑搭平台,帮大家融入进来:
- 教育配套设施有孩子的家庭最担心上学问题,我们按社区规模配了幼儿园和小学,优先纳入公立体系,保证有学位。针对新市民子女,专门简化了入学材料,不用再反复跑派出所开证明。学校放学后、周末空着也是浪费,我们跟学校商量,开放教室和操场,做成 “四点半课堂”,帮双职工家庭看孩子,老人也能去操场锻炼,公共资源不闲置,还能服务居民。
-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我们把活动中心分成了几个区:亲子区能陪孩子玩,老年区有棋牌室,青年区能交朋友,还配了阅览室、舞蹈室和共享会议室。平时经常组织邻里节、家政或电商技能培训,还联合人社局办就业招聘会。有个社区搞了 “新市民融入计划”,半年办了 48 场活动,后来做调研,居民说对社区有归属感的比例从 62% 涨到了 89%,很多人都认识了邻居,平时还互相帮忙。
- 托育与养老服务站双职工家庭没人带孩子,老人没人照顾,这是不少居民的难题。我们设了普惠托育班,收费是市场价的一半,差额由政府补;养老服务站能给老人提供助餐、量血压、康复理疗这些服务。为了保证服务专业,我们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,让医生定期到养老站坐诊;托育班也找了专业早教机构合作,家长放心,老人也舒心。